7月5日至8日,湖南工学院理学院“‘醋’类拔萃”团队赴桃江县武潭镇开展“匠心醋韵,助乡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瞿峰时令醋的传承与发展。
座谈交流明方向
7月5日下午,为深入了解瞿峰时令醋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团队成员与瞿峰时令醋相关人员在武潭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座谈交流会。
通过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早在2016年,武潭镇人民政府就着手推广瞿峰米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地以瞿峰时令醋发展为契机,整合酿醋个体农户,全力将武潭镇打造成“中国时令米醋之乡”,让桃江时令醋成为地理名片之一。
入户调研知根源
在武潭镇,以罗家坪瞿峰山为中心的方圆三十公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传承了千年的习俗:每到清明,取“清明之水”酿制手工米醋。
7月7日至8日,团队成员对当地坚持酿醋的20家农户入户调研,了解到本地村民已经将“酿米醋、存米醋、喝米醋”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和传统。
在走访酿醋农户薛再勋时,他向团队成员介绍:“米醋是难忘的儿时味道,夏日消暑全靠喝米醋,那时候喝上一口米醋要高兴好久。”
“我们都是和老一辈学习的酿醋技艺,并都想把这一技艺代代相传。我们酿的米醋不仅可以直接饮用,还可以用来泡萝卜、黄瓜等,好吃得很。但现在做醋的年轻人逐渐变少,很希望我们的米醋能得到传承和发展。”酿醋农户夏嫦娥说。
学习体验强初心
7月6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瞿峰时令醋传习所开展学习体验。酿醋传承人熊万峰通过视频主讲及现场教学的方式,向大家系统讲解瞿峰时令醋的历史渊源、工艺内容、主要特征、文化价值等。
“清明节取泉水入缸,糙米浸没其中,浸泡七天。”“用两年生长期的杨柳棍每日搅动三次,每次四十九下,不间断,一直搅到农历六月六。”“搅动树棍要有耐心,树棍得干湿适中,时令不能偏差一点,差一点整坛醋就废了。”熊师傅“细”得有些较真,可这正是瞿峰时令醋品质得以保障的原因。
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大家小心翼翼地取下蒲包,轻轻地将精心发酵的曲米倒出,用力地将曲米捣碎,顺时针用杨柳棍搅醋49次......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需要严格按照时令节气,历时百余天,不能有丝毫差错,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团队成员还跟着熊师傅参观了他的时令醋陈列架,不同年份不同包装的时令醋琳琅满目。
比起传承人这个称号,熊万峰更喜欢大家叫他“醋匠”,一心一意酿造一年一度的瞿峰米醋,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从2012年开始,他一直研究如何传承家乡米醋,至今已有12个年头。他一直奔走在传承非遗的路上,一直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决心。这份情怀深深感染着团队的青年大学生。
据悉,“醋”类拔萃团队从2019年开始,多次到桃江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资料,致力于瞿峰时令醋的传承与发展。团队负责人祝佳欣表示:“我们将保持初心,认真传承时令醋传统技艺,全力推介宣传桃江瞿峰时令醋,为时令醋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希望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精通技术加工、懂得市场的群体加入其中,真正实现传统技艺的创新性发展、转化和传承。